1.若无节制碳排放持续,南极融冰将加速深海环流走向崩溃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碳排放维持在当前高水平,到2050年,南极冰盖融化可能将导致南极深海环流放慢40%。这种海洋深处水循环“大幅放缓”会使深海温度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4日,在南极洲马蹄岛,浮冰上的海豹。
(资料图)
2.上一个冰河时代冰盖最高每天塌陷600米,引发对海平面上升的担忧
4月5日,《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亚欧冰盖可能以高达每天50至600米的速度崩塌到海洋中,速度远快于以前的记录。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包括作为“世界末日”重要气候临界点的思韦茨冰川在内的南极洲部分冰原可能将会经历一段时期的快速崩塌,进一步加速海平面上升。
在南极洲,松岛冰川冰架的裂缝在蔓延。
3.全球碳排放目标之下,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仍在持续快速增加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4月5日发布的报告,在2022年,大气中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仍然保持了历史最高增长率。其中,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最大的问题,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工业化前高出50%。
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工厂排放烟雾引发雾霾天气。
4.4月以来世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创历史新高
缅因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4月初以来,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持续高于21℃,最高达到21.1℃,超过了2016年创下的21℃的最高纪录。
当地时间2022年6月30日,丹麦格陵兰岛,一座冰山漂浮在迪斯科湾。
5.气候模型警告,年底前可能出现“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澳大利亚气象局4月11日表示,它调查过的所有七个模型,包括来自英国、日本和美国气象机构的模型,都显示到8月海面温度将会超过厄尔尼诺现象的阈值。该局表示,今年年底前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50%。但该局也指出,对南半球秋季的预测可靠性要低得多,应该“谨慎看待”。
2023年4月11日发布的NINO3.4国际模型预测平均值
6.欧洲木材生产国无法满足欧盟气候目标的采伐需求
4月14日,一项来源于《自然-地球与环境通讯》的研究发现,欧洲主要木材生产国无法满足欧盟气候目标之下增加的采伐需求。欧盟气候目标将与一些国家政策相冲突,并对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者认为,森林及其木材资源在实现气候目标和社会脱碳方面的作用不应被夸大。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0日,德国Gruenheide,航拍被砍伐的树木。
7.人为因素引起北半球热带环流减弱,将对该区域气候产生广泛影响
4月17日,《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哈德莱环流减弱可归因于人为排放。热带地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其气候很大程度上受到哈德莱环流的影响。由于低纬度环流对气候的重要意义,人为引起的环流减弱将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气候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哈德莱环流
8.人为因素引发的气候变化下,全球突发干旱增多
4月13日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64年里,干旱加剧率在次季节时间尺度(15-60天)上加快了。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极端事件特别报告》,过去64年中全球74%的地区出现了更多的突发性干旱。这种转变与人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蒸发蒸腾和降水不足有关,并将扩大到大多数陆地地区。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8日,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地区面临严重干旱 ,土地龟裂。
9.墨西哥湾石油天然气生产的甲烷对气候影响是官方估计的两倍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墨西哥湾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正在释放出比此前认为更高水平的强效温室气体,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官方估计的两倍。这是由高浓度的甲烷驱动的,根据该报告,每年墨西哥湾的甲烷污染共计60万吨。
墨西哥湾阿纳达科公司的石油钻井平台
10.本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沙尘天气总体下降,多为偏西路径
根据4月10日发表在《中国环境科学》的一项研究,2000-2021年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频次及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春季沙尘事件占比达到77.8%,其中近40%出现在4月,显著高于其它月份。此外,气象分析表明,近年来春季气候已转为“暖湿型”,东亚沙尘整体趋于减弱。但气候变化有利于偏西路径型沙尘天气的产生。
2023年4月11日,江苏扬州市被沙尘笼罩。
11.食物浪费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粮食系统排放总量的一半
《自然-食物》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粮食系统中约一半是食物浪费造成的,如果食物损失和浪费减半,将消除全球粮食系统中约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地点、社会经济差异和其他因素都是导致世界各地食物浪费排放量水平不同的原因。研究还发现,中国、印度、美国和巴西占来自食物浪费的全球供应相关排放的44%以上,占全球废弃物处理相关排放的38%。
人们正在处理残余食物